《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

2020年11月01日 21:43  点击:[]










教  学    

课程名称     脊椎动物学       094096  

             新葡萄官网登录入口              

专业班级          2019级生物科学(师范)      


《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94096

课程类别

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名称

脊椎动物学

英文名称

Vertebrate   Zoology

学分

3

建议修读学期

2

总学时数

72

其中学时 33

实验学时

33

其他学时

预修课程

《无脊椎动物学》

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实验报告、随堂测验平时作业、课堂参与等

适用专业

生物科学(含师范)

大纲执笔人

沙未来

大纲审核人

舒凤月

一、课程性质

《脊椎动物学》,是整个《普通动物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生物科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为生物专业的师范生完成教书育人、治学育人的使命中具有重要作用。相关内容也是基础教育阶段生物课程必然涉及到的重点内容。因此让师范专业的学生掌握扎实的动物学基本知识,对于从师素质培养至关重要。

学生先期学习了《无脊椎动物学》,为后续《脊椎动物学》的学习打下了基础。通过脊椎动物学教学,进一步使学生了解脊椎动物各分类群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和周围环境之间关系。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动物的基本结构和机能,了解动物分类和动物进化的基本知识以及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科研思维能力。脊椎动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理论课教学与课堂讨论、课后阅读、实验、野外实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主线,要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制和个体发育的特点;掌握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各类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明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支撑毕业要求3

2.基本掌握门(亚门),纲及目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了解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个纲的演化关系,以及动物地理分布和生态的基本知识;(支撑毕业要求34

3.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技能,增强独立操作的能力,重视野外实习,提高对动物学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国内动物等发展的新成就。(支撑毕业要求37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

1. 掌握脊椎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理解脊椎动物学与各学科的交叉,开拓学习视野,能够运用脊椎动物学知识和原理解决生物学科相关问题并在基础生物学教学中熟练再现及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毕业要求4 教学能力

通过学情分析,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与安排,形成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

课程目标3

毕业要求7 终身学习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创造性的解决,树立终身学习与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学会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

课程目标3

四、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15章脊索动物门(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基本内容:

第一节脊索动物的特征

一、主要特征,

1、脊索 2、背神经管 3、咽鳃裂

二、次要特征

1、腹位心脏 2、肛后尾 3、内骨骼

三、一般特征

1、后口 2、三胚层 3、真体腔4、两侧对称5、分节

第二节脊索动物分类

一、尾索动物亚门

1、成体海鞘的结构 2、幼体海鞘的结构

二、头索动物亚门

1、文昌鱼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及个体发生 2、研究文昌鱼的理论意义

三、脊椎动物亚门

1、主要特征  2、分类

第三节、原索动物之一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尾索动物的主要特征

.代表动物—柄海鞘(Styela clava

.尾索动物分类

第四节、原索动物之二-——头索动物亚门( Cepholochordata

.头索动物的主要特征

.代表动物—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头索动物分类

.胚胎发育和变态

第五节、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第六节  寒武纪大爆发与脊索动物门的起源和演化

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次要特征、一般特征及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及分类。重点是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及分类。

16 圆口纲(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基本内容:

第一节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以七鳃鳗为代表说明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一、无真正的上下颌

二、没有偶鳍,只有奇鳍

三、皮肤裸露无鳞片

四、脊索终生存在

五、躯干部肌肉有分节现象

六、舌活塞式运动,引导食物入口

七、呼吸器官是鳃囊

八、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九、成体中肾排泄

十、生殖腺分化为原始状态

十一、无脑弯曲,内耳只有1个或2个半规管。

第二节圆口纲的分类

一、七鳃鳗目

二、盲鳗目

第三节圆口纲的生态

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圆口纲的主要特征。重点和难点是七鳃鳗结构的原始性、低等性;外寄生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特殊性特征。

17章鱼纲(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基本内容:

第一节鱼纲的进步特征

一、具有了上下颌

二、具成对附肢

三、脊柱代替了脊索

四、具1对鼻孔,内耳有3个半规管

第二节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基本特征

一、外形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三、骨骼系统

1、中轴骨 2、附肢骨

四、肌肉系统

五、消化系统

1、消化道 2、消化腺

六、呼吸系统

七、循环系统

八、排泄系统

九、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十、生殖和回游

第三节鱼类的分类

通常根据骨骼性质将其分为两大类

一、软骨鱼类

1、主要特征

2、分类

2.1板鰓亚纲    鲨目和鳐目,主要特征及代表。

2.2全头亚纲    以银鲛为代表,说明本亚纲特征。

二、硬骨鱼类

1、主要特征

2、分类

2.1内鼻孔亚纲:

2.1.1肺鱼总目:特征,古老而特化的类群,现有种类及分布。

2.1.2总鳍亚纲: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内鼻孔,鳔能呼吸,现存种是活

2.2 辐鳍亚纲:

2.2.1特征,

2.2.2我国的重要经济鱼类(鲟形目、鲤形目、鲈形目等)的特征及种类。

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鱼类的进步特征,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了解各个分类的代表动物。重点和难点是鱼类的进步性特征及鲫(或鲤)鱼的形态结构和机能特点;适合水中生活的特征;分类。

18 两栖纲(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基本内容:

第一节两栖类的主要特征——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

一、体形

二、皮肤系统、

三、骨骼系统

1、五趾型附肢 2、头骨 3、脊柱 4、带骨和肢骨

四、肌肉系统

五、消化系统

六、呼吸系统

1、肺呼吸 2、皮肤呼吸 3、口腔呼吸 4、鳃呼吸

七、循环系统

1、血液循环 2、淋巴循环

八、排泄系统

九、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 2、周围神经系统

十、感觉器官

十一、生殖与发育

第二节两栖纲的分类

一、无足目:

1、特征 2、主要代表动物。如:鱼螈等

二、有尾目

1、特征 2、主要代表动物。如:大鲵、蝾螈等

三、无尾目

1、特征 2、主要代表动物。如黑斑蛙、金线蛙、林蛙、雨蛙、树蛙、蟾蜍等

第三节两栖纲的经济意义

一、消灭害虫

二、食用

三、药用

四、科学研究

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两栖纲的主要特征,了解两栖纲分类及代表动物。重点和难点是适应两栖生活的形态、结构、发育特点。

19章爬行纲(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基本内容:

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一、外形

二、皮肤

三、骨骼系统

1、头骨 2、脊柱 3、附肢骨骼

四、肌肉系统

五、消化系统

六、呼吸系统

七、循环系统

八、排泄系统

九、神经系统

十、感觉器官

1、视觉器官 2、听觉器官 3、嗅觉器官 4、红外线感受器

十一、生殖与发育

第二节爬行纲分类

一、喙头目

1、特征2、代表动物

二、龟鳖目

1、特征 2、代表动物

三、蜥蜴目

1特征 2、代表动物

四、蛇目

1、特征 2、代表动物

五、鳄目

1、特征 2、代表动物

第三节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爬行动物资源及其利用

1、爬行动物的多样性 2、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食用资源4、药用资源 5、其它方面

二、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三、毒蛇对人畜的危害及防治

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爬行动物的特征,了解分类及与人类的关系。重点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结构特点。难点是羊膜卵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20章鸟纲(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基本内容:

第一节鸟类适合飞翔的一系列特征

一、外形

二、羽毛

1、羽毛的分布与功能 2、羽毛的结构 3、羽毛的类型 4、羽的颜色 5、换羽 6、羽毛的保护

三、骨骼支持与运动系统

1、骨骼

1.1脊柱及胸廓  1.2头骨 1.3 带骨和肢骨

2、肌肉

四、呼吸系统

1、气囊 2、肺 3、呼吸过程和呼吸方式

五、消化系统

六、完全双循环系统

七、体液的调节和排泄

八、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九、生殖系统

第二节鸟类的进步特征

第三节鸟纲的分类

一、分类的主要依据

1、科的分类依据 2、属的分类依据 3、种的分类依据 4、亚种的分类依据

二、现存鸟的分类

1、平胸总目

1.1、特征 1.2、代表动物

2、企鹅总目

2.1、特征 2.2、代表动物

3、突胸总目

3.1、特征 3.2、主要代表动物

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鸟类适于飞翔的特征及进步特征,了解分类及代表动物。重点是鸟类的进步性特征;鸟类的形态结构与飞翔生活适应的特点。难点是器官系统的演化;恒温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主要目的特征和重要生态类群。

21章哺乳纲(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基本内容:

第一节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胎生和哺乳

1、胎生 2、哺乳

二、毛和其它皮肤衍生物

1、毛 2、皮肤腺 3、爪 4、角

三、支持和运动系统

1、骨骼 2、肌肉

四、消化系统

1、口腔及咽 2、消化道 3、消化腺

五、呼吸系统

六、循环系统

七、排泄系统

八、生殖系统

九、神经系统和感官

1、神经系统 2、感觉器官

十、内分泌系统

第二节哺乳动物的分类

一、原兽亚纲

1、特征2、主要代表动物

二、后兽亚纲

1、特征2、主要代表动物

三、真兽亚纲

1、特征2、常见目(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食肉目、鲸目、偶蹄目、奇蹄目、长鼻目、灵长目等)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第三节哺乳动物的经济意义

一、有益方面

二、有害方面

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了解各个亚纲的特征及代表动物,常见目的特征及代表动物,了解哺乳动物的经济意义。重点是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难点是哺乳动物各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2章动物进化基本原理(1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3

基本内容:

第一节地质年代和生物演化表

第二节无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第三节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第四节进化谱系和进化规律

第五节进化证据

1、比较解剖学 2、比较胚胎学 3、生物化学方面 4、古生物学方面

第六节进化理论

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动物的进化谱系、进化规律和进化规律。了解地质年代和生物演化表,无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和进化理论。重点是进化谱系、进化规律,难点是进化证据。

23 动物地理分布(1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3

基本内容:

第一节生物圈

第二节动物的分布

第三节世界及我国动物地理区系划分

基本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世界和我国动物地理分区及各区动物区系特点,了解各区动物种类特点。

本章重点及难点:重点是世界和我国动物地理分区及各区动物区系特点,难点是各区动物种类组成。

24  动物生态(1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3

基本内容:

第一节生态因子

第二节种群

第三节群落

第四节生态系统

基本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动物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本章重点及难点:重点是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结构,难点是种群的增长和调节。

、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脊椎动物学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为目标,着重讲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与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脊椎动物学的基本理论,增强其在以后教学与教学研究中的创新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板书加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模式。针对师范生缺乏教学实践经验这一事实,本课程教学除教师讲授外,还倡导“案例教学”。即以某个知识点为一讨论案例,启发学生试讲,互动等。通过典型的教学案例来突出教学的真实性,使师范生在“教学现场”中发现和提出教学问题,获得相关的教学知识与技能。

六、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为活动表现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活动表现评价主要是学生平时在课堂学习中在案例分析与专题研讨中的活动表现,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平时测验与课堂表现相结合)占20%,实验成绩占10%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

课程目标1. 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主线,要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制和个体发育的特点;掌握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各类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明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1)以动物的演化为主线,掌握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主要进步性事件;

2)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3)脊索动物门各亚门的主要特征。

4)各分类群纲的主要特征以及形态结构特点

1.课堂出勤和课堂讨论

2.主题发言

3.平时作业

4.随堂测验

5.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2. 基本掌握门(亚门),纲及目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了解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个纲的演化关系,以及动物地理分布和生态的基本知识;

1)掌握门纲目的分类概况、生态及经济地位,结合基础教育生物学的特点。

2)掌握各类群间的系统演化 关系,以及动物地理分布和生态的基本知识。

1.课堂出勤和课堂讨论

2.主题发言

3.平时作业

4.随堂测验

5.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3. 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技能,增强独立操作的能力,重视野外实习,提高对动物学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国内动物等发展的新成就。

1)熟练掌握动物学解剖规范操作的要领;

2)文献查阅、信息整理加工能力;

3)主动完成情况

1.课堂出勤和课堂讨论

2.主题发言

3.平时作业

4.随堂测验

5.期末考试

七、考核方式

学生考核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平时测验与课堂表现相结合)、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再结合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

期末试卷采取教考分离、题库选题的方式。

课程目标

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

实验成绩%

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1

70

60

80

分目标达成度=0.7´期末成绩/分目标总分+0.2´平时成绩/分目标总分 +0.1´实验成绩/分目标总分

课程目标2

20

20

10

课程目标3

10

20

10

、教材与学参考资料

教学推荐使用的教材:

(一)主要教材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  刘凌云  郑光美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主要教学参考书:

丁汉波主编.《脊椎动物学》(第一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江静波主编.《无脊椎动物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刘凌云,郑光美主编.《普通动物学》(第三版).北京:高度教育出版社,1997

九、课程学习建议

1.自主学习

建议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自主查阅课程中涉及的学习资源,自主设计、自主调节与评价学习过程,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动性。

2.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并以主题发言或研究性小论文的方式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

十、评分标准


课程教学目标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及格

不及格

课程目标1. 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主线,要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制和个体发育的特点;掌握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各类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明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能够熟练掌握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系统演化关系,熟悉脊椎动物各类群在进化中的演化关系,并熟练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制和个体发育的特点;掌握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各类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明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能够解决实际的动物学问题。

能够掌握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系统演化关系,能够掌握脊椎动物各类群在进化中的演化关系,并能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制和个体发育的特点;掌握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各类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明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较合理解决实际的动物学问题。

基本掌握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系统演化关系,基本掌握脊椎动物各类群在进化中的演化关系,并基本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制和个体发育的特点;基本掌握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各类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明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上能够理解决实际的动物学问题。

不能熟练掌握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系统演化关系,亦不能熟练掌握脊椎动物各类群在进化中的演化关系,不能够透彻把握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制和个体发育的特点;对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各类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不牢,对实际的动物学问题缺乏理解决和解决能力。

不能掌握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系统演化关系,亦不能掌握脊椎动物各类群在进化中的演化关系,不能够把握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制和个体发育的特点;对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各类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整体性认知,对实际的动物学问题缺乏理解决和解决能力。

课程目标2. 基本掌握门(亚门),纲及目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了解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个纲的演化关系,以及动物地理分布和生态的基本知识;

能够把脊椎动物学相关知识与中学生物学很好的联系,能根据主题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并很好地完成教学设计。

能够把脊椎动物学相关知识与中学生物学较好的联系,能根据主题内容,较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能较好地完成教学设计。

基本能够把脊椎动物学相关知识与中学生物学联系,基本能根据主题内容安排教学环节,能完成教学设计。

基本能够把脊椎动物学相关知识与中学生物学联系,根据主题内容,对教学环节的安排不够合理,教学设计也不完整。

不能把脊椎动物学相关知识与中学生物学联系,根据主题内容,对教学环节的安排不合理,不能完成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3. 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技能,增强独立操作的能力,重视野外实习,提高对动物学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国内动物等发展的新成就。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能够积极的参与有关知识的讨论,了解当前国际科学研究热点,对教学与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能提出自己系统、深刻的观点,并按时提交作业。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很好的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能够积极的参与有关,了解当前国际科学研究热点,对教学与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能提出自己系统、的观点,并按时提交作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较好的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能参与有关知识的讨论,对当前国际科学研究热点也有所了解,对教学与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能有自己的观点,并按时提交作业。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能查阅一些文献,基本能够参与有关知识的讨论,有关当前国际科学研究热点的了解活动,基本能够按时提交作业。基本具有一些自主学习的能力,能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不能查阅一些文献,不能够积极的参与有关知识的讨论,不了解当前国际科学研究热点。不能按时提交作业,或者提交的作业以摘抄为主。不具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十一、《脊椎动物学实验》内容

(附《脊椎动物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脊椎动物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脊椎动物学实验

课程性质 独立设课  课程属性 技术基础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 《普通动物学实验》  

学时学分:总学时  33   总学分  1    实验学时  33     实验学分   1    

应开实验学期       年级     学期

先修课程 脊椎动物学  

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

脊椎动物学实验,是在《脊椎动物学》理论课开设基础上设计的一门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课程涉及到脊椎动物学部分最基本的实验内容和方法,通过经典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印证课堂教学内容,学习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实验技术的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达到实验教学的预期效果,学生应做到如下要求:

1.加强实验课和理论课的结合,通过实验教学,达到巩固和理解理论教学的目的,提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显微镜的应用、各类动物的解剖方法、生物绘图方法、检索表的使用。

3.课前做好预习, 加强实验课操作的精确性。

二、课程实验目的要求

本实验课程是《脊椎动物学》课程的实验部分,通过本实验课程的教学,以代表动物和动物分类为主要内容,对学生的动物解剖技术和动物分类方法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动物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掌握各类动物的解剖方法,掌握基本的动物学绘画方法与技能,了解动物分类基本知识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系统的训练;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内容,使动物学知识形成系统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水平,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适用专业:

生物科学(师范)

四、主要仪器设备:

显微镜,解剖盘、骨钳、解剖刀、镊子、解剖针、解剖剪等。

五、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1.本课程以实验为主,为单独设课,所以开课后,任课教师需向学生讲清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课程安排和进度、平时考核内容、期末考试办法、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等。

2.该课以综合性实验为主,实验前学生必须进行预习,确保实验前熟练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

3.实验3-51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出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不得包办代替。

4.任课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实验前清点学生人数,实验中按要求做好学生实验情况及结果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开出记录。

六.考核与报告

本实验为课程内实验,以实验考核、实验报告、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出勤率等进行综合评分。实验课占课程总成绩的30%(其余的实验报告占实验成绩的70%,课堂提问占15%,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出勤等占实验成绩的15%)。

其中各实验的评价如下:

优:实验效果好、实验绘图比例合理、大小恰当;实验过程刻苦、认真,无缺勤。

良:实验效果较好、实验绘图比例较合理、大小恰当;实验过程刻苦、认真,无缺勤。

中:实验效果一般、实验绘图比例较合理、大小较恰当;实验过程较认真,无缺勤。

及格:实验效果一般、实验绘图比例基本合理、大小基本恰当;实验过程基本认真,缺勤极少。

不及格:实验效果差,实验绘图比例不合理、大小不恰当;实验过程不认真,缺勤较多。

七、实验项目设置与内容

实验名称

内容提要

实验

学时

每组

人数

实验

属性

实验者类别

开出

要求

1

原索动物和圆口纲——文昌鱼

实验目的:通过对文昌鱼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理解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了解脊索动物各亚门的主要区别。

实验仪器设备:显微镜、放大镜、解剖器。

实验材料:文昌鱼的浸制标本、文昌鱼整体封片和过咽部切片。柄海鞘、七鳃鳗、盲鳗的浸制标本。

3

1

验证

本科

必做

2

鲤鱼(或鲫鱼)的外形和内部解剖

实验目的:通过对鲤鱼(或鲫鱼)的结构观察,了解硬骨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鱼类适应于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学习硬骨鱼内部解剖的基本操作方法。

实验仪器设备:解剖器、解剖盘。

实验材料:鲜活鲤鱼(或鲫鱼)、鲤鱼(或鲫鱼)解剖示范标本、鲤鱼和鲫鱼骨标本、棉花等。

3

2

综合

本科

必做

3

鱼纲分类

实验目的:了解鱼类各主要目的特征;认识常见的和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学习鱼纲的分类方法。

实验仪器设备:测量用具、解剖用具。

实验材料:未经鉴定的鱼类浸制标本、已经鉴定的鱼类浸制标本。

3

1

综合

本科

必做

4

青蛙的外形和内部解剖

实验目的:通过对青蛙的外形和内部各系统主要器官的观察,了解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中,两栖类在结构和功能上所表现出的初步适应陆生的特征,并掌握青蛙解剖的基本方法(双毁髓处死方法)和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实验仪器设备:显微镜、解剖用具。

实验材料:鲜活青蛙、青蛙解剖示范标本、青蛙骨骼标本。

3

1

综合

本科

必做

5

蟾蜍(或青蛙)骨骼标本制作及观察

实验目的:

1.通过对青蛙(或蟾蜍)骨骼系统标本的制作和观察,掌握两栖类骨骼系统的主要特征。

2.学会两栖类骨骼系统标本的制作方法。

实验仪器设备:解剖器等

实验材料:活体蟾蜍(或青蛙)、蟾蜍(或青蛙)的骨骼标本、浸制解剖标本,广口瓶、脱脂棉、乙醚(或氯仿)。铁丝、牙刷、木板、乙醚、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过氧化氢,二甲苯、粘贴胶水。

3

1

综合

本科

必做

6

两栖纲及爬行纲分类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的学习,能够掌握两栖纲和爬行纲动物体形测量的一般方法以及检索表的使用方法;熟悉常用的分类术语;认识一些常见的代表动物,并掌握它们所在目的特征。

仪器设备:投影仪、测量用具、解剖用具。

实验材料:两栖纲及爬行纲代表种的浸制标本、剥制标本。

3

1

综合

本科

必做

7

家鸽(或家鸡)外形和内部解剖

实验目的:通过对家鸽(或家鸡)骨骼及解剖的观察,认识鸟类各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适应于飞翔的主要特征,学习鸟类解剖的方法。

实验仪器设备:解剖用具。

实验材料:家鸽(或家鸡)健康活标本、家鸽解剖示范标本、家鸽骨骼标本。

3

2

综合

本科

必做

8

鸟纲分类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的学习,能够掌握鸟类体形测量的一般方法、熟悉常用的分类术语以及检索表的使用方法;认识一些常见以及有经济价值的鸟类,并掌握它们所在目的特征。

实验仪器设备:投影仪、幻灯机、测量用具、解剖用具。

实验材料和用具:有关鸟类假剥制标本和陈列标本、挂图等。

3

1

综合

本科

必做

9

家兔的外形和内部解剖

实验目的:通过对家兔外形的观察及内部解剖,认识哺乳类动物各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适应于陆生的进步性特征,学习哺乳类解剖的方法,掌握哺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实验仪器设备:解剖器。

实验材料和用具:家兔健康活体标本、家兔解剖示范标本、家兔骨骼标本、一次性注射器。

3

3

综合

本科

必做

10

哺乳纲骨骼系统观察

实验目的:通过对家兔等骨骼系统的观察,认识哺乳动物骨骼系统的特点,掌握主要的结构特点,熟悉封闭式骨盆的结构特点。

实验仪器设备:

实验材料和用具:家兔和家犬的骨骼标本。

3

1

综合

本科

必做

11

哺乳纲分类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哺乳动物体形测量的一般方法以及检索表的使用方法;熟悉哺乳动物常用的分类术语;认识一些常见的哺乳动物,并掌握它们所在目或重要科的特征。

实验仪器设备:测量用具、放大镜和实体显微镜。

实验材料和用具:供观察检索用的哺乳类标本。

3

1

综合

本科

必做

八.说明

本实验采用的实验指导书如下:

[1]孙虎山.动物学实验教程(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条:《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下一条:《无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

关闭